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選單

館舍介紹

字級:
字級小
字級中
字級大
:::

李梅樹紀念館

李梅樹紀念館

 

以寫實路線的繪畫藝術,擁抱臺灣鄉土之美。從李梅樹紀念館,看臺灣美術走向本土化的過程。


基本資訊


地址: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

電話:(02)26732333

李梅樹紀念館官方網站

李梅樹紀念館FB專頁

李梅樹紀念館Youtube頻道

李梅樹紀念館GitHub

 

開放時間:每週六、日與國定假日, 10:00~17:00 PM。 其餘時段,歡迎團體電話預約參觀。

門票:清潔費每位 100 元、學生/敬老票每位80元,嬰幼兒免收費。

導覽:團體預約也可一併導覽三峽祖師廟

餐飲:無

禮品部:有

停車位:無 
 

簡介

土生土長於三峽的李梅樹,生前致力藝術創作與美術運動,一輩子堅持以東京美術學校習得的寫實路線,擁抱臺灣的鄉土之美,故有臺灣美術運動中不倒的「萬里長城」美譽。「李梅樹紀念館」充滿了老畫家對故鄉的情、對家人的愛,館藏特色展出李梅樹生前文物、珍貴相片、藝術賞析專書、祖師廟導覽手冊等。館方並精心安排將畫中老事物,實物擺設在畫前,與畫作一同呈現在訪客眼前。透過這些展品,參觀者不僅可以體會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心路歷程,更能進一步明瞭李梅樹的一生,正是臺灣美術走向本土化的縮影。

 

 

在地導覽

從創作的量與質,包括創作理念與態度及反應時代性方面,李梅樹是臺灣藝術的模範生。他是臺陽畫會創始會員之一、藝專美術及雕塑科主任、師大、文大教授。早期擔任過三峽協議員、茶業組合長、街長、代表會主席、農會理事長、臺北縣議員等。1947年起擔任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重建主持人,持續至1983年去世為止。以其專業的藝術涵養與務實領導,成就三峽祖師廟為遠近馳名的「東方藝術殿堂」。

由於許多的社會服務工作與原本的藝術修為,李梅樹繪畫的內容與形式,有著鄉土人文的骨與肉。終其一生,李氏身兼藝術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與廟宇建築家於一身,81年多采多姿的藝術生涯,使得李梅樹在臺灣美術史上寫下燦爛傳奇的一頁。


 

 

展場走透透
父親李金印、母親李劉水,世居三峽經營米、茶業,大哥劉清港(從母姓)長李梅樹十七歲,是三峽當地名醫,另有姐妹各一人。二十一歲時與林粒女士結婚,膝下育有三子五女。李氏故居位於三峽公館後30番地,即現在的三峽區民生街229號。童年時的李梅樹汲取祖師廟雕繪的養分,並受父兄藝術愛好的影響,展露出如《古裝毛筆線畫人物》寫實非凡的天才氣象。1910至1916年就讀三角湧公學校期間受到圖畫老師遠山巖先生、井信先生及校長小山戒三等師長的鼓勵,並於1918至1922年就讀國語學校(1919年改名臺北師範),接受安東豐作及田林壽美兩位老師的指導,學習基礎的圖案描繪課程訓練,且接觸水彩油畫等創作素材。師範畢業後任小學教員,又得到石川欽一郎老師的指導,在水彩技法表現與鄉土熱愛方面皆受其鼓勵。而早在1920年黃土水《山童吹笛》入選日本第二屆帝展時,就刺激李梅樹立志將來去日本學美術的心願。

《古裝線畫人物》約1914年 
1928年11月27日李梅樹從基隆搭信濃丸赴日,1928年12月1日深夜抵日。開始他完成心願的歷程,李梅樹於三處習畫,主要以石膏素描為主。包括岡田三郎助的本鄉繪畫研究所、藤島武二的川端畫學校洋畫部、小林萬吾的同舟舍繪畫研究所,相當辛苦也十分認真。1929年3月一試中第,如願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。油畫受業於岡田三郎助,其他科目老師還有長原孝太郎、吉村芳松、小林萬吾等。李梅樹在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畢業前夕,其人物繪畫風格以類歐洲古典主義風格為主,之後以自身特有的寫實繪畫語言擁抱鄉土,大大方方筆直走來,成為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
 

至於李梅樹繪畫風格,可做以下的分期: 
啟蒙期(1924年以前)此期風格以線畫造形為主,屬圖案臨畫階段及開始接觸水彩、油畫等素材,是李梅樹臺灣求學階段,啟蒙於學校教育,1914《古裝線畫人物》、1919《鳥》可作為代表。 
創作起步期(1924~1927)此期風格以水彩、油畫習作為主,開始有較多描繪三峽鄉土的作品產生。水彩受石川欽一郎的影響 《三峽的夕暮》1927年(水彩),特別重視水份、色調、空氣的感覺。李梅樹筆記中雖記載1926年2月,李梅樹以50餘幅水彩、油畫參加三峽舉辦教育展覽會,但現有作品中,卻尚未看到1926年以前具名的油畫作品,應該是當時油畫創作品不多的緣故吧!水彩作品以1924《公館尾土地廟》、1927《三峽的夕暮》等作品為代表。

創作初期(1927~1948)此期為李梅樹創作參展受獎的榮譽期,雜揉印象派色彩的外光寫實風格,在題材開始呈現多元發展,包括田園勞動、休閒人物及三峽後街等。

 

李梅樹創作初期 
年代 
圖式 
風格發展 
代表作品

1927~1931年 
《三峽後街》式的風景配合點景人物 
延續稍前創作起步期的圖式 
1927年《寧靜的村落》1928年《三峽的町裡》1929年《三峽的後街之一》

 

1937年《安平風景》出品第三屆臺陽展,很可能是最早描繪三峽以外的臺灣風景,此屆臺陽展舉辦臺中、臺南移動展(五月),五月廖繼春也在臺南市公會堂舉行個展,此作應是五月之前李梅樹去臺南聯繫相關事所畫的。

約1937年《戲弄火雞的小孩》是一幅大尺寸(150號)類似高更後期印象派重實體感的風格

 

1939~1943年立姿人物及瓶花圖 
1939~1940年為人物與花的組合


1940年代初以後,開始出現瓶花圖,接續之前的靜物圖式。 
1943年《玫瑰》

1944年府展停辦,臺陽展10週年紀念出品《新綠》。1945年畫 國父及蔣公肖像。

1945~1947年臺陽展停辦。

約1947年《坐峽清晨》 
1961年《小憩(三)》 
1961年《屏前少女》

 

1962~1964年室外人物 
1962年《露臺黃昏》 
1963年《採茶少女》 
1964年《盛夏》


1960年左右開始有三峽以外的臺灣風光寫生,以1964年《太魯閣》開始的系列最具代表性。 
《初夏》1952年 《小憩(一)》 
《窗邊少女》1959年

 

創作晚期(1965~1983) 
此期為照片寫實風格。這個階段李梅樹大部分任教於大專美術科系 。 

 

李梅樹創作晚期 
年代 
圖式 
風格發展 
代表作品

1965~1976年 
群像第二期(照片寫實風格,不同於1940年代的群像風格) 
1.距離1946~1948年的群像期, 間隔約20年。 
2.1968年《盼望》 
 1969年《春光》 
 1970年《梳妝》 
 1973年《佛門少女》等單人主題作品為過渡風格。(聯繫 創作中期與1975年以後高光 量、高明度的作品。) 
3.1969~1972年進行一段河邊浣衣婦系列。 
1965年《梵音》 
1965年《新裝》 
1965年《愛孫》 
約1966年《摘蓮霧》

1970年《河邊清晨》 
1972年《窗邊斜陽》 
1974年《冰果店》 
1975年《清晨》 
1975年《晚餐後》 
1976年《春光》 
1976年《納涼》

1975~1983年 
高光量、高明度期。(人物與自然風光題材為主) 
運用照片作畫的風格明顯,然而卻非照抄,照片屬於一種參考或代替速寫的方式。(曾將1971年《梳妝》送展於1972年第26屆省展及1977年師大美術系展,也將1975年《假日閒情》送展於1976年師大美術系展。相信李梅樹晚年對此類風格的作品,依然有著以往的堅持與自信。 
1975年《屋頂花園》 
1975年《假日閒情》 
1977年《晴朗》 
1977年《三峽春色》 
1977年《三峽春曉》 
1978年《日光初秋》 
1979年《戲水》 
1980年《嬉水》 
1982年《涉水》


《新裝》約1965年 《屋頂花園》1975年 《清溪浣衣》1981年

藝術無涯,吾生有涯,欣然回首,一甲子之追尋探索,尚未能達到真善美之境界.............」

民國三十六年開始,李梅樹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在三峽祖師廟的重建工程上,以創作藝術品的精神,完成結合民間藝術與學院藝術的「東方藝術殿堂」。此外,熱心公益的李梅樹於1935至1958年間,陸續以三峽街庄協議員、縣議員等身分服務鄉里;日後並於國立藝專(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)、文化大學、臺灣師大等校任教。 
 


 
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