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選單

活動公告

字級:
字級小
字級中
字級大
:::

《物的記憶:漫遊者劇場》

漫遊者劇場

 

| 物的記憶:漫遊者劇場

 

 

 

博物館裡每一個「展品」跟「文物」,都曾經是不同世代生活的一部份。

「物」就這麼靜靜地待在展示櫃裡,說明牌及語音導覽成為「展示文物」僅有的說語權。

其實,每一個「展品」跟「文物」,都曾經是不同世代生活的一部份,「物」看似沒有生命,卻承載了人們的記憶,從過去到現在,詳實保留屬於那個世代的痕跡,等待著被重新發現,重新閱讀。

試想,「物」不再被動地等待著人們的探訪,而是主動敲開你家大門,邀請你一同穿越時空,開啟探尋在地的新體驗。

 透過「物件」,連結到聲音、影像和故事,「物」不再只是單一物件,而是同時連接在地的歷史、文化與生活型態的關鍵媒介。

 

| 策展敘述

 

 

「進入深處」賈克·艾路爾(Jacques Ellul) 說:「你將會看見。」
——
《汀克溪畔的朝聖者》,安妮·迪勒 (Annie Dillard)

 

疫情之初,世界上許多的博物館與劇院紛紛閉館,許多關於5G、線上展覽、工作坊、劇場直播的緊迫性,也在一種不得不然的狀態下被重新思考並產生相當多的討論。

但我們清楚知道,不論3D建模或即時性的技術如何擠壓著空間與時間,沒有一個線上博物館、藝廊或劇場,能取代我們對於旅行、對於與另一種文化相遇的渴求,觀看展覽與戲劇依然是一個具有「身體性」的體驗。

 

於是,這一次我們希望從「物」出發。

 

當人類正在面對隔離之際,動物走入城市,萬物依舊兀自生長。過去人類開鑿的隧道如今已成廢墟,在黑暗裡,礦石依然在其中安住,路邊散落的金斗甕,九芎樹靜靜佇立隨風搖曳。

「物」在其自身的歷史中,承載著人類曾經經過並在此生活的各種痕跡。

在這個網站裡,我們撿拾著這些記憶的碎片並重新拼湊,目的不在復刻過去,或重現真實的地景,而是試著在人類視角之外,重新探索我們原先以為熟知的周遭世界,在這些殘留物的吉光片羽之中,照見一整座山林。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請戴上耳機,
找個安靜的所在
打開電腦,
開啟體驗模式

 

| 打開體驗地圖 

 

https://mattermemory.tw

 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

 

  漫遊者劇場|主辦單位:新北文化局及轄屬鶯歌陶瓷博物館、十三行博物館、淡水古蹟博物館、黃金博物館;承製單位:「再拒劇團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📍主辦單位:新北文化局及轄屬鶯歌陶瓷博物館、十三行博物館、淡水古蹟博物館、黃金博物館
📍承製單位:「再拒劇團」


計畫主持人/黃思農
製作人/曾彥寧
執行製作/馮郁翎、羅尹如
概念發想:吳俊輝
鶯歌音樂會:udu製作 / 黑山窯、裝置協力 / 曾彥婷
影像:唐健哲
文本:陳雅柔、黃亭瑋
音樂:曾韻方、謝杰廷、蔣韜
視覺設計:詹雨樹
網站設計:褚勵穎
音效設計:黃思農、曾韻方、謝杰廷、蔣韜
演員:王肇陽、余佩真、林奕碩、洪健藏、曾伯豪、曾韻方、黃鏡丞、黃緣文、黃思農、鮑奕安、潘韋勳、鄭尹真、賴玟君
創作協力研究員:江文馨、林倩聿、胡佩珊、馬紅綾
影像協力:林見彥、何孟學
場地協力:陳俊宇、鬼藝音樂工作室、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
特別感謝:吳朝潭、林一宏、林傳凱、趙宏宸、鄭春山、八里大營公廟、金瓜石金福宮、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、國立傳統藝術中心、磅磅仔三府宮、

TOP